没有暖气的古代,如何取暖

北京中西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149306.html

大雪节气一过,仲冬时节正式开始了。气温显著下降,取暖工作自然要做好,在没有暖气的古代,古人如何取暖?

01.

建筑保暖法

室内做好取暖保温措施,暖暖和和度过一冬。

春秋时期,多用燎炉烧火取暖,到了秦朝,壁炉、火墙取暖法成为主流。

火墙,也就是把墙壁砌成有空心的“夹墙”,在墙下面挖火道,在檐廊下设置烧火的炭口,点火之后,热气顺着夹墙流经房屋的墙壁,给房间加热,制造“温室”环境。

到了汉代,用花椒捣碎和泥做成墙壁保温层,建成椒房在皇宫流行起来。讲究的宫殿会在墙壁上挂上锦绣壁毯,地上铺上厚厚的西域进宫的毛毯,安排上火齐屏风,再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层层装饰,华丽非凡。

椒房虽奢华,却并不是户户可得的,寻常人家的取暖方式更讲究朴实和实用性比如,用火坑制造地暖取暖。

紫禁城中就用了地暖取暖的方法。在坤宁宫东暖阁殿外的廊下,有2个一人多深的炉坑,坑和暖阁的烟道相连,主烟道直径在70-80厘米,再分出直径在40-50里的分支烟道。“烧坑处”派专人烧炭,随着炭火的燃烧,火气通过主烟道和分支烟道,给房间加热,屋里自然就暖和了。

02.

取暖器调节法

建筑保暖虽好,也有局限性,若论便携性、不受空间限制的话,火炉、手炉和汤婆子等取暖器优势更突出。

火盆,火炉作为主要的取暖工具之一,燃烧的炉火、升腾的热气,冬日氛围一下子拉满。

《琅琊榜》剧照

春秋之前,主要通过烧火取暖,春秋之后,燎炉烧碳取暖开始出现,火盆从泥盆演进到陶盆、铜盆、铁盆等器皿。

清中期掐丝珐琅火盆,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胤禛行乐图册·围炉观书页,现藏故宫博物院

手炉最早是隋炀帝江苏南巡的产物,后来逐渐成为官宦人家的取暖用具之一。在手炉制作上,铜由于传热性能好、细致光滑、色泽晶莹、延展性较好,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从银、铁、瓷等多种材料中脱颖而出。

《如懿传》剧照

到了北宋时期,手炉已经广泛流传,在市场上还能买到手炉专用的碳饼,坚硬耐烧、灰白不爆的红箩碳、还以根据需要随意截成小段。

清画珐琅花卉开光鸟兽图海棠式手炉,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裘装对镜轴,现藏故宫博物院

手炉取暖的热量来源是碳,并不是家家户户都用得起的,只用热水的汤婆子更适合寻常人家取暖使用。

汤,指滚水,“汤婆子”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热水袋。用锡或铜制成椭球状或者是南瓜状的瓶子,从上方开口中灌进热水,盖上盖子,睡前放进被子里,即使是寒冬,也可以“夜夜睡天明”。

03.

衣物取暖

穿厚点、捂一捂是取暖的另一个好方法。

虽然东汉末年引进了棉花,但直到宋代以后才开始广泛种植,冬天怎么才可以穿得暖

麻、褐做成的粗布衣服因其物质特性,麻紧密性强、透气性差、整体较重,是寻常人家的冬衣。

除了用植物纤维制成冬衣保暖,富贵人家有天然皮草御寒保暖。由于狩猎活动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古人通常将狩猎所得的动物皮毛做成保暖的冬衣,暖帽、暖帽、皮褂、大氅、绵袜、绒靴,从头到脚置办齐全。

清薰貂皮皇帝冬吉服冠,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蓝缎妆花彩云金龙纹天马皮男朝袍,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蓝色暗花缎拉锁绣荷花山水纹绵袜,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蓝色漳绒串珠云头靴,现藏故宫博物院

04.

饮食取暖

最佳的取暖方式,什么都比不上吃一顿热乎饭后自身升腾的热量。

火锅,也称暖锅,分为铜制和陶制两种,主要用来涮肉。火锅在唐宋时期盛行,当时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五代时期出现过五格火锅供客人使用。到了清代,涮肉火锅已经成为宫廷佳肴。

《雍正王朝》剧照

火锅,一般由锅、盖、烟囱、闭火盖组成,锅内带炉,用于烧炭。按照火锅形式来分,一种是组合式,即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5部分组成,可以同时上桌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食品;另一种是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把水烧开后,放入生鱼、生肉、蔬菜等煮熟。

清光绪银寿字火锅,现藏故宫博物院

和食物一样,酒也有着御寒的功效,温酒多用温酒壶。冬天的一口烈酒下肚,随即带来如热乎乎的感觉;在湿冷的川蜀地区,吃辣饮酒挥发体内的阴邪,起到御寒的作用。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八仙温酒壶,现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银烧蓝暖酒壶,现藏故宫博物院

除了这些取暖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取暖方法?

今年冬天的抗寒,你打算怎么过?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趣看|古装剧里的取暖有几分依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20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