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刮风降温冷飕飕,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上海终于入冬啦,你有没有自觉穿上棉毛裤,翻出羽绒服,抱紧热水袋?如果说北方的冷是物理伤害,那南方的冷就是魔法伤害。不仅室外冷,可能室内更冷,冷到骨头里的那种。让我们来翻开历史典籍,从老报刊中追忆往昔,看看老上海们五花八门的御寒取暖法宝——

图片来源:《取暖》,《良友》年第83期

说时迟那时快,秀出手中暖水袋。早年版还有“汤婆子”,材质以黄铜居多,也有紫铜、搪瓷、不锈钢。汤婆子造型以扁圆为主,口小肚大。虽然材质造型不同,但它的工作原理都是通过倒入热水达到保温效果的。

“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看,就连汤婆子也有人给它写诗,人们对汤婆子的喜爱可见一斑。上海到现在还有卖汤婆子的门店,“王大隆”和“张小泉”这两家老字号还出售着各种款式的铜制汤婆子。

左图来源:《汤婆子》,《儿童科学杂志》年第1卷第18期

右图来源:《冬之来》,《万影》年第4期

为了抵御寒冷,手炉和脚炉也一度成为取暖潮流。早在唐朝时期,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制手炉了,而手炉的制作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到了近代,手炉进入千家万户,款式也逐渐趋于简单朴素。

图片来源:《炉子种种:在庭院中以旧式脚炉缓足之好姊弟》

《文华》年第35期

暖炉里面装有煤炭或木头,不仅可以用来取暖,大点的暖炉甚至还可以用于烹调食物。小点的暖手炉则因携带方便,就连小学生也可以提着去学校里取暖。

图为自制煤球

图片来源:《东方画刊》年第3卷第12期

左图:《脚炉和手炉》,右图:《怀中火炉》

图片来源:《儿童科学杂志》年第1卷第18期

出门有暖炉,到家有火炉。围炉取暖的方式为广大家庭所喜爱,取暖的同时还能增加感情,促进家庭和睦。或在壁炉前相聚,谈天说地,温馨和睦;或围在灶台前生火取暖,烹煮食物,乐在其中。

图片来源:《一家人在厨房里围着取暖》

《儿童故事》年第3期

还有一种沿用至今的室内小型的火炉,因取暖成本低廉,兼具烹饪功能,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图片来源:《炉子种种:最新式之火炉在旁工作者》

《文华》年第35期

瞧瞧,这款式、这雕花、这做工,不愧是我们madeinChina的国货,路易十四看到也要忍不住“凡尔赛”一下。

图片来源:《厂商努力下之成绩:美丰铸金厂出品江小鸡设计之春暖炉》

《时代—国货年图鉴》,年第5卷第6期

左图来源:《鼎形煤炉》,右图来源:《手提煤炉》

《儿童科学杂志》,年第1卷第18期

下面这张图里,人物背后的暖气片有没有很眼熟?没错,就是小时候家里供暖常用的汽炉,也叫暖气片、暖水汀等。鲁迅先生在写给好友的信中就提到,“在流徙之际,海婴忽染疹子,因居旅馆一星期,贪其有汽炉耳。而炉中并无气,屋冷如前寓而费钱却多。但海婴居然如居暖室,疹状甚良好,至十八日而全愈,颇顽健。始知备汽炉而不烧,盖亦大有益于卫生也。”显然,那时候上海旅馆已经配有汽炉了。

图片来源:《炉子种种:水汀汽炉》

《文华》,年第35期

不过,燃烧取暖要注意安全,因为燃烧材料纯度低,燃烧不完全,空气不流通等原因,每到冬天,火灾和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屡有发生。

图片来源:《危险万分的取暖法》

《新闻报本埠附刊》,年1月20日第10版

什么方式相对来说更清净、更安全呢?除了前面提到的燃烧取暖,水暖取暖,当时的人们还有电热取暖器。没错,那个时候已经有“小太阳”了。

左图来源:《抚今追昔:形相似而性相反:电风扇与电暖炉》

《大众画报》,年第10期

右图来源:《一只电热器或暖炉的构造》

《家常科学》,年第5/6期

快看这精致的logo,这宛若音箱一般的设计,取暖的同时还兼具装饰性,纤薄小巧又不占空间,现代“保暖人”看了就想要拥有。

图片来源:《形式美观的电暖炉》

《电世界》,年第2卷第8期

当然,最后也别忘了,咱们打工人还有最方便的取暖方式——晒太阳。有了这些“保暖神器”,这个冬天过得暖融融!

图片来源:《曝日取暖》,《新生周刊》,年第2卷第2期

资料: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

编辑:陈灿斌、韩冰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7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