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做鞋锅中沐浴江苏人为防寒取暖,曾经

昨天刚过小寒,俗话说:“小寒小寒冻成一团”,正如小寒节气寓意一样,最近新一轮寒潮卷土重来,再次开启“速冻模式”。江苏省气象台5日发布寒潮黄色预警信号,这几天全省气温将明显下降,江苏最低温降至零下13℃,比“跨年寒潮”还要冷!小苏已经瑟瑟发抖......

即便在绝大部分江苏人家中还没有先进供暖家电的年代,聪明的“怕冷星人”也并不缺少御寒装备。今天,小苏就送上一波记忆中的江苏取暖“神器”,来看看有没有你的童年记忆~

传承千年的“汤婆子”,有温暖的回忆

这个长得像地雷一样的物件,是旧时不少江南地区冬天用来取暖的“汤婆子”。汤婆子宋代已有,其中的“汤”旧时指热水,“婆子”则戏指伴人入睡的功用,苏州人方言里会把“婆子”说成“焐子”也是指它焐手的作用。

汤婆子

以前在苏州,每逢寒夜来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将汤婆子灌好热水放进被窝,暖暖地一直可焐到第二天清早。上世纪后期,塑料制品普及,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各式热水袋出现,逐渐取代了汤婆子,成为人们冬日里的新宠。汤婆子则退居一隅,默默温暖着极少数念旧的人。21世纪初,怀旧风潮兴起,汤婆子重现市场,一些年轻人将汤婆子作为喜庆吉祥的婚礼饰品。

一双芦花靴,江边人家的越冬神器

江苏的沿江和沿湖地区,遍生芦苇,到了秋季,芦苇长高,头长芦花,柔软暖和,人们为了御寒,就地取材,用芦花、稻草或布条等编织厚鞋以御寒,这种鞋被称为“芦花鞋”或“芦花统靴”、茅靴,南通、无锡等地区的江边人家使用广泛。

芦花靴制作

芦花靴

不过,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冬季御寒也渐渐被保暖鞋、皮靴所代替,芦花靴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就地取材,最接地气的“冲锋衣”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和斗笠自古就是人们用来御寒防雨之物。

邳州蓑衣制作

徐州邳州河流、河滩、山地多,生长着繁茂的蓑衣草、茅草、黄草,邳州人将这些草制作成蓑衣,不易浸水并防霉,在农耕劳作时起到了很好的防寒保暖作用。蓑衣在邳州地区曾一度盛行,直至上世纪70年代,民间蓑衣一度停止,80年代末,蓑衣又得到恢复,如今,会制作邳州蓑衣的手艺人已不多,年,“邳州结蓑衣”技艺列入县级非遗,对这一传统手艺进行保护。

烧火、添柴,锅中洗浴是一种仪式

冬天洗澡,对上世纪80、90年代的人们来说,兹事甚大,可以说是一个繁琐而庄严的仪式。在江苏不少地方,冬日洗澡都会提前将塑料浴帐提前挂起,罩在浴盆上进行保温,人在热气缭绕的帐中洗浴,保暖又方便。除了搭浴帐洗澡,为了防寒,江苏苏南等江南一带的农家还兴起一种颇具创意的“锅浴”。

锅浴环境

锅浴过程中添柴火

锅浴的形状如单眼灶头,用砖砌起,筑于偏房下屋的屋角。洗浴前,先将锅内水烧热,即可沐浴。当入浴者感觉水温不够热时,就大喊一声“加火”,守在灶口的人就往灶膛里添柴,一小把一小把的稻草点着,塞进灶膛里,把水烧热。以前,在苏南农村地区,锅浴非常盛行,春节前,一家人轮流洗澡甚至成为一种年俗。年,苏州常熟还将“锅浴”列入了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制环保“暖手瓶”简易又保暖

盐水瓶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老百姓用智慧方便生活,创造了与“汤婆子”同样原理,却更简单易行的御寒方法——用盐水瓶取暖,这对不少80后、90后并不陌生。

将输液用完的盐水瓶,倒入刚烧开的水,盐水瓶导热快,放在被子里或者用层布裹着拿在怀里,可以提供几个小时的温暖。盐水瓶厚实,不容易摔坏;瓶塞是橡胶制品,有硬度却弹性好,且防止了渗漏水,用过都说好!

煤球炉,是电暖器的前身没错了!

煤球炉

过去,取暖当然少不了“火烤”,而煤球炉就是不少江苏人的一大“利器”。老式的煤球炉,外面是一层铁皮保温,内里燃料是煤球,既可做饭,也可取暖,一家人围炉而坐,浑身暖和。

电暖器

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球、炭火这种传统的取暖方式也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代之以电热管,衍生出如今各式各样的电取暖器,更安全、环保。

以前的冬天没有现代科技驱寒,但勤劳智慧的人民不断开洞脑筋,琢磨出实用、多样的“法宝”来抵御严寒,这些神奇的创造也成为一代人的美好回忆。年的第一波寒潮来袭,小苏提醒小伙伴,记得添衣保暖,外出当心地滑,老弱病人尽量居家,使用煤电取暖设备的时候注意安全哦~

来源:我苏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30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