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余杭一线医护人员,亲身讲述发热门诊
这是一道发热病人都会经过的“防护门”。
带着“绝对不能落下任何一例可能存在隐患的病例,也绝对不能徒增任何一例院内感染病例的可能”使命,他们日夜奋战着。
平凡却也伟大!发热门诊的战“疫”手记,记录下了这些勇敢和担当。
疫情下的“女汉子”
耳鼻咽喉科病区护士丨黄琴
耳边随时响起的“嘀嘟”声。我感觉已经神经质了,“嘀嘟,嘀嘟……”耳边总是出现这样的声音,真是寝食难安呐!”每天五六十次的救护车鸣笛声听下来,小伙伴在休息区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发热门诊,就有这么一群活泼可爱的85后、90后,TA医院的各个科室,满怀着奉献的精神在这里守护我们余杭的家园。作为余杭唯一一家收医院,这里的发热预检分诊和诊疗工作尤为重要。
测温和问询千百次也不厌烦。预检工作要做的事很琐碎。每天有多人次的发热就诊患者,也就意味着还会有两三百人次的陪检家属及对接人员。就光测体温来说,再加上患者有时候想多量几次,一天下来豪不夸张的五六百次体温要测。
没做过“外卖小哥”的护士是不称职的护士。每天,我们还要兼职做“外卖小哥”。为了让隔离患者的身心更舒畅,有助于疾病治疗,我们允许家属送东西,也允许点外卖,然后由我们用专用箱送到隔离病房。遇到家属成箱成箱的水果和水时,我们这些身穿“铠甲”弱女子真是哭笑不得,送完一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偶尔,也有一些隔离患者故意“为难”我们,外卖点辛辣刺激的重口味食物,于是我们就要把好关,做好饮食宣教工作。
问清每个人的14天内动向也是必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因为觉得隐私不想告知或推脱、遮遮掩掩,我们都要靠专业敏锐地去察觉,施以有效的沟通并适当的普法,这个时候我总在想“自己是个复读机该有多好啊!”
躲进防护服里的坚强的我们。防护物资宝贵,最好最合身的防护服,我们就留给了隔离病房里的姐妹们,所以里面不敢穿多,崩太紧了不方便活动。出于疫情防控,空调全部关闭了,加之冷空气南下,日夜守护的日子真的有点冷。到了晚上,有的姐妹一整晚在大厅里小碎步,有的蜷缩成一团,有的帮病人填资料都是在发抖,有的连续上了五个夜班冻感冒了。
人流量加之各种资料信息的收集筛选,让原本穿着防护服的我们难上加难。换班前所有人都不敢吃水分多的东西,加上口罩闷、话又特别多,每个人在工作4小时以后都会心率加快,好多人都说我感觉心都快要跳出来了,可是听到救护车的声音大家就立马回到最初的平静,因为救护车带来的好多都是有疫区史或者接触史的,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
医院和社会各界也给我们送来了温暖,暖宝宝、取暖器、滋补药……在这个寒冬里弥足珍贵。让我们意外是,大概是特殊的信念下感冒君也特别脆弱吧,一两天就彻底好了,绝大部分的人也没有感冒,非常庆幸!套用小伙伴的话:“我们年轻抗的住!”
焦虑是正常,我们也一样,我们还要抚平患者。每天有数不清的咨询电话,我们一一解答,消除人们在家中的焦虑情绪。很多普通疾病的患者因为害怕疫情而不敢就医,在家里熬着,我们也一遍又一遍地用专业知识做好宣教,让他们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这里也会有很多特殊的患者,比如儿童、老人、精神病患者等等,时常需要安抚和开导,因为高热患者本就虚弱,防跌倒防意外就更难了,我们会搀扶着下救护车,推着轮椅陪检直到他们安全的离开。我们从来不会因为新冠而疏忽了最基本的保护工作!当然零漏诊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见证!
疫情来临的时候,有的刚处了对象,准备上门见父母,一接到支援电话就立马赶赴前线,把对象晾在家里边;有的正在备孕,可她们却说“即使怀上了也不怕,国有难,管不了那么多了”;有的工作8个小时滴水未进后,小便都变成粉红色了……还有年轻的医生,虽然轮值过急诊,但面对类似全科的坐诊,他们只要有一点空下来的时间,即便穿着防护服非常不适也在翻书学习,会引起发热的疾病千千万,为的就是能更加沉着冷静的面对各个方面的患者。
看到一个鞠躬,听到一声谢谢,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掉。当我们护送着病人离开,帮患者办理出院的时候,沉闷的防护服下听到的总是一声声的“谢谢”,一句句的“这个时候医护人员是最辛苦的”。其实我们不需要感谢,我们只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所有人能和往常一样自由呼吸!我们是病人的医护,胜似兄弟姐妹!
,只是开头有点难
心血管内科医生丨余涛
起床拉开窗帘,阳光晒进了整个房间,窗外不远处的柳树隐约冒出了新芽,昔日川流不息的马路上偶尔可见带着口罩捂得严严实实的行人。
今天是我从发热门诊一线下来隔离的第四天,离上班还有些日子,竟有些犯起愁来,不过想着离上班又近了一天,瞬间又多了几分欣喜。
想起年二十八那天,临近下班时接到通知:“明天起抽调去感染科的发热门诊。”心里当时有些说不出的滋味,有失落又有几分紧张,还有几分激动,五味杂陈。马上给老爸发了个信息,说过年应该是回不去了,让他暂时不要告诉老妈,老爸回了一句“自己安排好,保护好自己”。
第二天上午,另外7位来自兄弟科室的同事也都如期来到感染科,了解疫情情况、熟悉工作大致内容和相关细则。大家都想冲在第一线,抓阄排班,我是3号,当天就是前夜班。
因为没有太多的门诊经验,下午早早的就来接班了,心里还是有几分忐忑。跟着感染科前辈颜医生,整套防护穿下来,花了近十分钟。这般“武装”看病人,以前考试都甚少触及,第一次穿就像穿宇航服似的,内心还有些激动。
刚准备进诊室,就被通知我要坐诊的那个诊室,前一个就诊的是武汉回来的疑似患者,需要紫外线消毒一段时间。心里多了几分紧张的同时又暗暗高兴起来,趁这会到隔壁诊室向颜医生现场学习一下也是极好的。
诊室外长长队伍中患者带着各色各样的口罩,少了昔日看病的叽叽喳喳声,眼神中却多了几分焦虑和紧张。每个病人除了常规病史的采集,还要详细地询问疫区旅居史及相关人员的接触史,不少病人还需要咽拭子检查,平均下来每个病人至少需要5分钟。颜医生熟练的操作还是没有明显缩短就诊队伍,不免有几分焦急。
累并快乐着。被通知隔壁已经消毒完毕,我立即顶着已满是雾水的护目镜开始我的工作。第一次出诊还算顺利,近50位发热病人看完,时间不知不觉已是凌晨12点多。看到接班同事的到来,感觉7个多小时的煎熬瞬间如释重负。
脱掉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摘掉把鼻梁压瘪的N95口罩,飞快地洗好手和脸,顺畅解决“人生大事”后一饮而尽了满满一杯水,回去的路上猛吸了几口凌晨的空气,心情很是舒畅,觉得累并快乐着。
就这样几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不能自由呼吸的日子在接下来几天依旧重复着。想想好像这样的工作是有些艰难,但是对比在疫情重灾区的医护人员,我们还是要幸运很多。几天下来虽然疫情还在不断升级,但是暖心的人们也是无处不在——必胜客老板送来丰盛快餐,患者家属送来新鲜水果,还有不少市民送来了日常用品……
被感动的同时也感动着。支援的日子,说短确实不长,还没好好发挥光与热,新的一批“战友们”已经是披甲上阵好几天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