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钟速热,40分钟直升7,冬天室内温
你永远都想不到,一次降温能把人冻成什么样。
这不寒潮才刚刚起来,微博、朋友圈就一片哀嚎:
眼看就要进入一年中zui冷的时候了,你家选好入冬装备了吗?
去年因为想要省钱没有添置取暖器,我被结结实实的冻了一冬天,每晚都在僵硬又寒冷的被窝里失眠,真是一想就心有余悸!
今年冬天,我可要好好挑选取暖器咯!首先来做做排除法!
小太阳取暖只能热局部,相当于暖手炉,pass!油汀热得慢耗电却不少,pass!空调和暖风机简直把人吹得起干皮,实在是怕了....
那南方人一般怎么过冬呢?
我问了身边的同事才知道,他们大多都在用踢脚线取暖器,说比小太阳范围大,比暖风机水润,比油汀快,还能放在窗户口阻拦冷空气。
——可惜踢脚线对大面积的客厅有点不给力,基本上都在卧室小房间用,不适合我这种省钱党。
*普通踢脚线适合小房间取暖
市面上的取暖器筛了又筛,我才终于发现了一款可以在客厅,大面积取暖的飞利浦踢脚线。
我可是飞利浦的老粉丝了!一个剃须刀用了七八年照样锋利,所以这次入手取暖器就毫不犹豫买来试试了!
先说说ta是怎么做到突破取暖范围限制的:
飞利浦踢脚线取暖器在发热片上加了石墨烯涂层,能发出「太阳光同款远红外光线」。不仅制热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还可以将热量传播到屋子更远的角落。
我自己实测,开上40min就能直升7℃,整个房间都暖呼呼的。更让我心动的一点是,飞利浦踢脚线还有变频省电功能,1h低至0.7度电,一直开也不心疼电费啦(取暖费,省出来了!)。
有了飞利浦踢脚线在家坐镇,一扇门直接隔开两个季节,推开门就有温暖的空气就包裹着自己,要是去年碰到ta,就不会白白受冻了...
飞利浦就是飞利浦,细节也可以说是很赞:
自动开合的防尘罩能避免灰尘堆积在发热片上。
再搭配上App远程操作、语音指挥和4重安全防护功能,家里老人好上手,孩子也不怕捣乱。
一台飞利浦取暖器等于给家里添了移动地暖,让全家人轻松过冬,寒冬里还能温暖如春!买它!
飞利浦带来过冬福利,戳视频看↓
推荐理由:
1、石墨烯涂层加持踢脚线,热辐射+热对流双重制暖模式,整屋升7℃,外边再冷房间里也暖和。
2、热幕帘阻挡冷风,放在窗边,室内更保暖。
3、智能变频省电,1h低至0.7度,一天不到两块钱,大胆开一冬天。
4、智能防尘、辅助加湿、便捷操作,用起来更省心;IPX4级防水,4重防护,更安全。
5、年家电大品牌,质量可靠,选它舒服过冬~
01
“黑金”石墨烯加持
全屋升温,暖似晒太阳
飞利浦踢脚线取暖器速来接受表扬!
我没用几天就被征服了,打开一会儿室内就能暖和不少,而且没有小太阳的熏烤感,也没有吹暖风的干热感。
给大家科普一下这是为啥:
像我们家之前用的小太阳是热辐射的取暖方式,身体一靠近就像在烤火;而空调是热对流的取暖方式,风感很强。
热辐射
热对流
而飞利浦踢脚线融合了这两种制暖方式,先是快速制暖,用热对流把热量输送出去,再用石墨烯涂层增强发热片的热辐射,让取暖范围加倍。
不对着人”炙烤“、吹热风,所以体验感超棒!
石墨烯热辐射+热对流制暖
40min整屋升7℃
制暖黑科技石墨烯是一种导热性能极强、辐射率很高的新型纳米材料。
踢脚线取暖器原本只依靠热对流制暖。而飞利浦将石墨烯作为涂层添加到铝片上后,取暖器就能发出太阳光同款远红外线,以高辐射散热能力传递到外界。
↓85片石墨烯高密度发热片↓
让取暖像晒太阳一样舒服~
所以贴近ta取暖也不会有熏脸的感觉,反而是像沐浴在午后阳光里一样,懒洋洋的。
热辐射+热对流的制暖方式让加热更快。
温感仪画面下,2分钟身体表面就被暖热了。
有石墨烯加持的加热面积也更大。
我们在房间周围均匀布置了温度计来测试升温效果。
*卧室面积大约18㎡
房间各个角落的初始温度约为20.5℃。40分钟后,温度平均上升了7℃。
01
02
03
左右滑动查看升温情况
通过每个测试点的升温折线图可以发现:房间整体的升温5℃花了才40分钟,而每个角落之间的温差也不超过2℃,可谓暖得又快又均匀。
这才是全屋均匀加热,从床头到容易进冷风的阳台,每一处都暖和。再也不用担心房间陷入一边冬天一边夏天的窘境了。
晚上睡觉,开上1h就能把卧室暖热了,盖着薄被子也能暖和一整晚。
热幕帘效应,阻隔室外寒气
能烘衣、能暖手,一物两用
整体我们房间zui大散热口其实就是窗户,玻璃窗户比较薄,比厚实的墙体更易散热。
飞利浦取暖器的热对流制热模式能形成热幕帘效应,生成一个无形的屏障,把窗外的冷空气都挡住了。
放在落地窗前面,阻挡冷空气进去房间,这取暖体验让人一用就爱上。
悄悄告诉你,它还能晾衣服,嫌洗了衣服干得慢,就放在在取暖器上烘干,是不是超实用!
在屋外挂着呼呼冷风的时候,穿上刚烘好的暖洋洋的衣服,你就真的离不开ta了~
家里的“小太阳”
飞利浦踢脚线取暖器
正商粉丝特惠价:元/个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