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雪,苏州人的取暖神器汤婆子该出场了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虽然没看见雪,但这段时间苏州可是阴雨连绵,整日阴风阵阵,才刚初冬天气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湿冷的感觉像刀子一样刀刀往骨头里钻。

这个时候就无比羡慕北方小伙伴们有暖气了,不像江南的朋友只能自力更生各显神通,这就让我们回想起了老苏州的取暖神器——汤婆子!

现在的90后、00后,都只知道充电的暖手宝、或是贴在背上的暖宝宝,却不知道汤婆子为何物。汤婆子长得矮墩墩、圆扁扁,口小肚大,属性略萌,里面灌满滚烫的开水,捧在手上或放进被窝里,就可以用来取暖了。

这个长得像地雷一样的老物件外型有两类,一类圆形,另一类椭圆形,一般来说椭圆形要贵重些。

过去手工制作的产品也是圆形易,椭圆形难,使用时椭圆形易裹易放,椭圆形就显得高档一些,尤其是铜制的,使用久了,发出一种幽幽的宝光,俗称包浆。

汤婆子多为金属制,铜制为上,锡制次之,但是没有铁制的,可能因为铁容易生锈,会产生铁锈味,所以有钱人以用铜制的为佳,晚上灌入开水,包上厚毛巾或小棉被,在冰凉的被窝里可以热上一宿。

汤婆子也叫“汤捂子”、“锡夫人”、“汤媪”、“脚婆”、“锡奴”。汤在古汉语中指热水,恰好又是姓氏;婆子叫着温暖,塞进被窝还多了一份感情。各种各样的称谓差不多能拼凑出它的形象,一个锡制的、装热水的,可以暖脚、暖被窝的东西。

这一名称至少在宋代就流行了,大文豪黄庭坚写过《戏咏暖足瓶》两首,其一写道:“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我们小时候都用过汤婆子,那个年代还没有空调和取暖器,即便有也用不起啊,多费电呢!窗户还透风,屋里屋外一样的冷,做功课的时候,拿个汤婆子放在膝盖上,一只手就捂在汤婆子上,这样,腿暖了,手也暖了。

睡前,再烧一壶开水灌进去,用厣子塞住瓶口防漏,再拧紧盖子。这时壶身已经有些烫手了,需小心拎着提梁,套上大小相宜的布袋之后,再塞入被窝。

先放在被窝的中间那段,等你钻进被窝的时候,再把汤婆子踢到脚底下,这样,汤婆子捂热的地方,正好可以温暖你的背心,这时候,汤婆子的热度透过一层套子直接拥抱你冰凉的双脚,啊呀,这一枚小小的汤婆子不知道温暖了多少人的漫漫寒夜啊。

一觉睡到天亮,壶中的水都还是温的。早上起床,还可以用来洗脸刷牙。别小看这汤婆子的温度,有的人懒,没有在汤婆子外面裹一层毛巾,第二天醒来发现,脚背上竟被烫出了一个水泡。

汤婆子实用、耐用又自带“幸福属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它都作为嫁妆,从母亲传到女儿,再从女儿传到外孙女。这时的汤婆子,已经不只是一个暖具,更是绵延几代人的温情与祝福。

时间为原本金灿灿的壶身蒙上一层黑黑的铜锈,反而更加柔和熨帖。旧时,大街小巷总能见到铜铺的身影,汤婆子坏了,拿去找铜匠修一修又可以接着用。用得越久,就越是舍不得扔了。

上世纪60年代,塑料制品普及,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各式热水袋出现了,逐渐取代了汤婆子,成为人们冬日里的新宠。汤婆子则退居一隅,默默温暖着极少数念旧的人。

旧时姑苏人家,每逢寒夜来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将汤婆子灌好热水放进被窝,暖暖地一直可焐到第二天清早。

室外,风萧萧,雨霏霏,冷飕飕。室内,静悄悄,暖烘烘,慢悠悠。

出品方

喜悦声创

监制

乐轩

主播

马颖

编辑

锦心

排版

说书的菜

后期

多多

-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1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